当前位置:主页 / 杨仙岭与风水大师李定信

 

1、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这是因为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一种广植于中国民间根深蒂固的民俗。是中国儒家文化在藏地(包括死者葬穴或生者居所)选择方面的思想体现。中国传统的伦理和礼仪思想和现代的生态环境学使风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宝田教授认为,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它是从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其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详见本网址《著述动态》、〈晋郭璞《葬书》考〉序)。
科学史权威,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为;准科学,是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
新西兰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权威》1989年第一期里撰文说:风水是为寻找建筑的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
台湾学者认定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的关系学。
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印象》一书中,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2、赣州,江西南大门,赣江之上游,在章、贡两江合流处。是京九铁路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无论东赴福建省厦门,或南去广东省广州市,汽车仅一天之程。古代是内地通岭南的古驿道的重要必经之地。
赣州,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
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前)建县制,西晋至民国初年,历代在此设置过郡、州、路、道、府治。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设城,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属豫章郡,豫章属吴。赣州古时曾名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4年)改为赣州。
赣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学家、名人志士、英雄豪杰,如苏轼、孟浩然、黄庭坚、辛弃疾、朱熹、文天祥等都在赣州留下了千古绝唱和不朽文章。有诗为证:
(一)、《郁孤台》宋·苏轼题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游。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二、)《菩萨蛮》宋·辛弃疾题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三)、《石楼诗》宋·文天祥题
晓色垂帘卷,春声叠鼓催。
长恒连草树,远水照楼台。
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
平安消息好,看到岭头梅。
余不一一,仅列上三首。  
唐代杨益,号救贫,唐僖宗时,官至朝庭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后黄巢兵起,长安陷落。为避兵祸,杨公私携御库秘籍《郭璞·葬书》等皇家专用的风水典藉逃离长安,辗转奔波,南逃至今赣州,收徒讲学,在赣州潜心研究、实践、发展,并传授堪舆秘书。达二十余年。由于杨公扬善求真,救贫扶弱,德艺双馨,因而声名鹊起,遐尔闻名,流芳千古,佳誉永驻。
赣州也就成为了中国风水的发祥地。

3、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里叙述了陋室不陋的主旨,开列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唐韩愈在《马说》中叙述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鞭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5、唐韩愈在《师说》中说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生非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荀况,后人称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劝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名篇。此列其中一段如下,温而时习之,定有裨益: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杨仙岭与风水大师李定信

  赣州的赣江是由章、贡两江合流而成的,一代宗师杨筠松过长江,入潘阳湖,再进入千里赣江到达赣州 。在以水运为主要运输工具的远古时代,杨筠松在赣南操风水的足迹就是沿着贡江往返于赣州、兴国、于都、宁都几县。在这几个县,直到今天还保留下诸多杨救贫的风水遗迹与故事传说。赣州杨仙岭是因为和杨救贫有千丝百缕的关系,而成了一座充满神秘文化的大山,被人尊为“风水文化第一山”
   早在80年代,李定信就在他的研究著作中,讲述了杨筠松和杨仙岭不可分割的关系。杨仙岭是赣州城的少祖山,站在海拔416.5米的杨仙岭之巅,能清楚地看到赣州城区是由三条龙脉和三个潭水及二条江河汇合而成的, 这是一座布满了先天风水格局的大盆地。在赣南操风水达27年之久的杨救贫,有许多时间是在杨仙岭上潜心研究风水同时,也更方便地当时赣州的执政王卢光稠服务,设计布局着赣州古城建设的早期风水 。
由于杨筠松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历代史书上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而使人们对杨筠松和杨仙岭的研究出现了一些空白,但杨筠松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2006年首届中国赣州杨仙岭(杨筠松)风水文化旅游研究会上,经国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风水研究人员的反复考证,赣州杨仙岭在串连风水宗师杨筠松在赣南的活动轨迹中确实是一个必不可缺、十分重要的链条。
   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李定信老先生对杨仙岭的不解之缘。早在1996年, 李定信用客家人最虔诚的方式,为弘扬杨筠松风水文化,在杨仙岭上举行最虔诚的祭祖仪式。在杨公祠原地上,搭建了一个极其简单但却能遮风避雨的的棚子,把风水宗师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江东的塑象重新雕塑后,安放在杨岭山颠之上的。这个简陋的杨公祠就是今天被人们所看见并为人们朝拜的那座神圣的杨公祠。
自从听说杨仙岭开发在即,李定信先生的心情就格外激动,他比谁都更期待有这么一天。在首届中国赣州杨仙岭(杨筠松)风水文化研究会上唱主角的李老先生,会议一结束,就带着他在马来西亚的弟子杨钦文及董事长巫晓恒去上杨仙岭。在杨仙岭山脚下考察勘测了一座保留完好,碑面雕刻精致的明代古墓。这是一座完全按照杨公风水布局的古墓。由于明代以后的江湖风水泛滥,杨救贫风水格局的古墓已是十分稀缺的罕见之物了。兴奋中的李定信老人,勘测完这座古墓之后又执意要去攀登杨仙岭之巅。离杨公塑像的安放已整整十年了,他要去拜见由他亲手供奉的杨公塑像,他还要带这些随行的弟子去山巅的观音阁,杨公祠、天王殿遗址上实地勘测。2006年10月,85岁的李定信大师,带着他的一行弟子,凭着对中国风水正本清源的坚定信念,凭着对风水宗师杨筠松的无限崇敬 ,拄着拐杖在攀登和朝拜杨仙岭。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杨仙岭近两年在赣州已是声名鹊起,每一天,都有数以百计甚至是数以千计的人在登杨仙岭锻炼身体和观光旅游。沿途的人们都在对这位老者行注目礼,自动地为这位老者让道。走到半山腰上,李老的几个徒弟 ,是争先恐后地轮流把老先生背着上山的。有李老同行,这一次上杨仙岭很有收获 ,不仅勘测了这座罕见的明代古墓,在观音阁的遗址上,巫晓恒先生还寻找到了几块年代久远的古墓碑带回去研究。自李定信老先生上山之后,杨仙岭上的杨公祠和观音阁处的香火陡增。在这处尚未开发还无人收票的荒山野岭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除了机关公务员和企业里的白领是冲着上山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不少人则是以虔诚之心来祭拜杨公和观音菩萨的。
民间的信仰就是这样,它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杨救贫一直是赣南民间的传奇人物,他是因匡扶正义和济世救贫而被人称之为救贫仙人的。在民间,说到杨筠松或许竟会有许多人不知道这人是谁,然而只要一提起杨救贫就几乎是家喻户晓。杨救贫已千年传承地被人们当做了神灵来供奉和信仰,尽管这种虔诚很多场合是深埋在心底不宜张扬和表露的。
   2007年 5月15号,86岁的李定信先生再一次攀登杨仙岭。这一次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程建军先生,应巫晓恒先生的邀请,来考察杨仙岭风水文化旅游布局和设计的。 。
对杨仙岭情有千千结的李定信老先生,又执意要随同上山。一位86岁高龄的老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二次攀登杨仙岭,真可以说是一件新闻事件。信念坚定,毅力坚强的李定信老先生不仅在风水学术著作上堪称中国第一人,在矫健的身手、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和执著的追求上,也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杨仙岭实地考察  
杨仙岭之神龟石 与李宝田等合影留念 杨仙岭开发剪彩
 
李老与巫晓桓、杨钦文合影 与杨仙岭开发公司老总巫晓桓合影  
中国江西赣州杨益文化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赣州市南河路16号区农业局大院内
网站地图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