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八面来风

 

1、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这是因为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一种广植于中国民间根深蒂固的民俗。是中国儒家文化在藏地(包括死者葬穴或生者居所)选择方面的思想体现。中国传统的伦理和礼仪思想和现代的生态环境学使风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宝田教授认为,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它是从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其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详见本网址《著述动态》、〈晋郭璞《葬书》考〉序)。
科学史权威,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为;准科学,是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
新西兰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权威》1989年第一期里撰文说:风水是为寻找建筑的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
台湾学者认定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的关系学。
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印象》一书中,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2、赣州,江西南大门,赣江之上游,在章、贡两江合流处。是京九铁路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无论东赴福建省厦门,或南去广东省广州市,汽车仅一天之程。古代是内地通岭南的古驿道的重要必经之地。
赣州,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
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前)建县制,西晋至民国初年,历代在此设置过郡、州、路、道、府治。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设城,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属豫章郡,豫章属吴。赣州古时曾名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4年)改为赣州。
赣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学家、名人志士、英雄豪杰,如苏轼、孟浩然、黄庭坚、辛弃疾、朱熹、文天祥等都在赣州留下了千古绝唱和不朽文章。有诗为证:
(一)、《郁孤台》宋·苏轼题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游。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二、)《菩萨蛮》宋·辛弃疾题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三)、《石楼诗》宋·文天祥题
晓色垂帘卷,春声叠鼓催。
长恒连草树,远水照楼台。
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
平安消息好,看到岭头梅。
余不一一,仅列上三首。  
唐代杨益,号救贫,唐僖宗时,官至朝庭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后黄巢兵起,长安陷落。为避兵祸,杨公私携御库秘籍《郭璞·葬书》等皇家专用的风水典藉逃离长安,辗转奔波,南逃至今赣州,收徒讲学,在赣州潜心研究、实践、发展,并传授堪舆秘书。达二十余年。由于杨公扬善求真,救贫扶弱,德艺双馨,因而声名鹊起,遐尔闻名,流芳千古,佳誉永驻。
赣州也就成为了中国风水的发祥地。

3、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里叙述了陋室不陋的主旨,开列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唐韩愈在《马说》中叙述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鞭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5、唐韩愈在《师说》中说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生非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荀况,后人称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劝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名篇。此列其中一段如下,温而时习之,定有裨益: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李定信回忆抗战中的赣州

                                              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李定信回忆
                                                                       抗战中的赣州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短短四个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37年芦沟桥事变犹如导火线,使抗日战争从此进入了全国性的民族战争。这场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8年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抗战。
  抗战期间的赣县(即今赣州),是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城市,这座相对来说是抗日战争大后方的城市,由于蒋经国先生此期间在赣州的时间长达7年,古城赣州汇集了国内大量的文化人物和知名人士。为对这一段历史进行抢救性的采访,我对当年历史见证人之一的李定信先生作了专题采访。
  生于1922年的李定信,是黄埔军校三分校十六期工兵科的毕业生。这位人老心不老,博学多智的高龄老人,因对堪舆文化研究颇深,我于2002年曾以《堪舆文化研究者》为题对他作过采访。几年不见,这位军人气度犹存、雄风未减、精神矍铄的老者还一直在研究着他的堪舆文化,这几年竟陆续撰写出了这方面的专著12本,建立了扬益文化开发中心,还成立了一个扬益文化网站。得知我的来意,正在伏案著述的李老打开记忆的闸门,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了抗日战争时赣州的二三事。
   参加暑期抗日宣传队?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芦沟桥挑起的侵华战争,惊醒了“东方睡狮”的炎黄子孙,全国上下奋起抗战。事变不久,江西省赣县(今赣州)即成立了抗敌后援会。赣县县长吴义芳任会长,赣县沙石乡刘克启任秘书长。赣南中学(当时的私立学校)老师陈英才立即召集了赣县韩坊、大埠、王母渡等地的知识青年组织暑期宣传队,在赣州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年仅16岁的李定信当时是在省立赣县中学(校址在今赣一中)读高中,性格开朗活泼的李定信成了暑期宣传队里表演歌剧“九一八”和抗日演讲中的活跃分子。回忆当年的热血澎湃,李老颇有一番自豪感。
  日本飞机轰炸赣州? 1938年的二三月间,赣州城内(当时称赣县赣州镇)南门城墙上的午炮突然不当时地、长时间地响起来了。当时赣州镇尚未装报警汽笛,午炮原是每天中午12点准时响起的时钟炮,这一天异常的午炮代替了空袭警报号令。全城的人蜂拥出城向郊区躲避,下了课正在东门亲戚家吃饭的李定信是从建春门出城的。当年过浮桥是要丢一个铜板的渡桥费,那一天,汹涌而至的人流乱哄哄的拥向城外水东,收费人也早不知逃到哪儿去了。
  午炮响后不多会,躲在东河岸边大树下的李定信就看见三架日机在赣州上空盘旋后,对着南外机场(场址在现在的汽压机厂)丢了一阵炸弹后,才依着来路往北方向飞去。日军这次轰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炸毁赣州的机场。机场上仅有的两架大地测量机被炸毁,机场东南边的民房数栋被炸,当时炸伤居民30余人。在大树下的一间民居内的水缸旁,一个紧紧抱着孩子的母亲和怀里的孩子都被炸死在血泊之中。“这是日本鬼子在赣州欠下的第一笔血债!”沉浸在回忆中的李定信老人提高了嗓门气愤地说。
  1939年,日军侵占了南昌,飞机轰炸侵扰赣州更加频繁。最惨重的是1942年1月5日,两架日军飞机侵入市区上空,对市区的商业繁华区狂轰滥炸,阳明路、中正路(今解放路)、华兴街、建国路成了一片焦土。那一次,无辜炸死的居民有200余人,伤了300余人,炸毁的房屋有1000多栋。
  在战干班和黄埔军校的日子? 如火如荼的抗日热潮,激励着李定信等一大批的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赣县招了90名知识青年,参加“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的培训。李定信也报名从军成为了90名中的一分子。李定信等人融入的战干团是来自32军军官团的学生。三千人的赫赫大团全部集中在吉安训练。这些都是日后抗日的精英啊!那种火热的战时干部训练生活给李定信的印象太深刻了,采访中,说得兴起的李老竟挥着手臂、放开嗓门地唱起了他那刻骨铭心的《战三团团歌》——“战干!战干!三千条年轻的好汉,斗大的头颅,柱粗的臂膀。战气若层云的卷舒,热血如江河样浩荡。挺起胸,竖起肩,挑起时代的重任,为抗击日本魔鬼的侵略而战!为建设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干!卷起革命的风暴,掀起救亡的巨浪,扫尽旧中国的污秽,洗尽旧时代的血脏。战战战!干干干!三千条年轻的好汉”。那一刻的我,静静地看着老人,内心却有一股热血在涌动,如果我也生于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我一定也会是抗日队伍中的一分子。我此时能做的事,只是把这首再现抗日风云的战歌整理出来。“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经过两个月的紧张训练迁到了瑞金,同时在瑞金成立了黄埔军校三分校。1938年,黄埔军校三分校从“战干团”的三千名学员中,择优考试录取了第16期的这批学员。
   李定信在黄埔军校三分校读书的期间,正是蒋经国先生在赣州主政的时期,他对蒋经国先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当时的赣州镇是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县县政府就在现在的老地委,蒋经国先生接任原专员刘已达任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司令和赣县县长。李老说:蒋经国先生在赣州7年,建设新赣南有五大目标,即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人人有工作。为赣州的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工作。1939年12月,蒋经国先生亲自参加了李定信就读的黄埔军校三分校十六期工兵科毕业生毕业典礼。蒋经国先生代表父亲黄埔军校校长给每个毕业生赠送了一把“成功成仁”的佩剑,同时激励毕业生们要“大公无私,除暴安良”。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毕业后,担任了赣县抗日游击教导大队第二中队长的李定信,一腔热血、踌躇满志,数天时间募集了家乡王母渡的在乡军官李英、高显培、聂玉珍及报名士兵90余名,集中在大埠长湖里进行了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后,开赴峰山任牛轭岽至茅店江口的防务。这支队伍在沙石圩、黄金、五里亭、楼梯岭等处都和日本鬼子有过零零星星的小交战。回忆当时的情景,李定信老人不无遗憾地说:他们是支有四百余人的作战队伍,但武器装备差,只有二百多条汉阳造的旧步枪和手榴弹,作战能力十分薄弱,所以主要是以防务、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主。
  以军官身份参与抗日战争的李定信,军旅生涯十分丰富。当年他是以“战干团”所有考生中名列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的。1939年,刚刚毕业的李定信分配到了三分校附校江西省军官大队任见习教官,三分校迁到会昌西江后任少校筑城军官,此后又在江西省保卫纵队司令黄新富手下任参谋,并参加了1940年冬至1942年的上高镇会战和樟树镇战役。
  回忆中的李老说,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惨无人道并不是宣传的如此恐怖,他们确实是丧失了人性、坏透了的畜生猪狗、豺狼魔鬼。那两次战役中,李定信亲眼目睹了高安县城被日军抢光烧光杀光的惨不忍睹:高安县高邮圩一位年已68岁余的老太太就是被日军轮奸致死的。在樟树镇满州街一家油行里,李定信触目惊心地看见,日本鬼子把中国同胞尸解后放进油缸,有的油缸里装满的是杀下的人头,有的油缸里装满的是人的大腿,有的油缸还有轮奸后又杀死的赤裸女尸。惨无人道的鬼子要你再也不敢吃这缸里的油,要你恐惧、恐怖、害怕他。对中国实行“三光政策”的日本鬼子,对有些笨重的家具搬不动集中烧毁时,就敲掉一条腿或一个角破坏烧毁其中的一部分,让你无法再使用。亲临了这场战争灾难的李定信对日本帝国主义恨之入骨,当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用上最新式的武器,淋漓痛快的为同胞兄妹报仇雪恨。
  1945年6月期间,撤退前的日本鬼子对赣州进行了疯狂的破坏,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纵火烧毁了南河、西河、东河三座浮桥及附近的民房。烧毁市区主要的街道,破坏机场、公路。日军侵占赣州五个多月,惨无人道地杀害无辜同胞181人,另有98人失踪,623人被打伤,烧毁房屋1857栋,牲畜被抢12931头,损失财物200亿元(当时币值)。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全部撤退。17日,国民党108师324团进入赣州。李定信所在的部队全部集中在峰山,奉命开赴赣州镇接收赣州城。当时的小南门正被砖石封门,部队是从镇南门入城的。进城后只见文清路冷冷清清的,店门大部分都是关闭的,街道肮脏得一塌糊涂,市民们还不知道日本鬼子已经投降。赣州收复后,当时的县长张凯(蒋经国调离后的赣县县长)命令李定信的部队驻天王寺维护赣州东门(百胜门),至西津门东北大片的治安工作。
 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是滔天罪行馨,据统计,3500多万中国人民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620多亿美元。这次战争,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多人(其中阵亡131万),消灭日军100余万人;八路军伤亡60万人,歼灭日军52.7万。
  耳闻目睹了这场战争灾难的李定信老人是日军侵华战争实行“三光”政策的历史见证人。系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已为数不多的理事的李定信老人愤慨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期盼海峡两岸人民要早日统一,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抵抗外侮,永远立于世界之林。

 载于2005年7月《赣南广播电视报》

中国江西赣州杨益文化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赣州市南河路16号区农业局大院内
网站地图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