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追真
 

 

1、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这是因为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一种广植于中国民间根深蒂固的民俗。是中国儒家文化在藏地(包括死者葬穴或生者居所)选择方面的思想体现。中国传统的伦理和礼仪思想和现代的生态环境学使风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宝田教授认为,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它是从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其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详见本网址《著述动态》、〈晋郭璞《葬书》考〉序)。
科学史权威,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为;准科学,是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
新西兰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权威》1989年第一期里撰文说:风水是为寻找建筑的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
台湾学者认定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的关系学。
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印象》一书中,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2、赣州,江西南大门,赣江之上游,在章、贡两江合流处。是京九铁路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无论东赴福建省厦门,或南去广东省广州市,汽车仅一天之程。古代是内地通岭南的古驿道的重要必经之地。
赣州,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
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前)建县制,西晋至民国初年,历代在此设置过郡、州、路、道、府治。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设城,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属豫章郡,豫章属吴。赣州古时曾名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4年)改为赣州。
赣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学家、名人志士、英雄豪杰,如苏轼、孟浩然、黄庭坚、辛弃疾、朱熹、文天祥等都在赣州留下了千古绝唱和不朽文章。有诗为证:
(一)、《郁孤台》宋·苏轼题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游。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二、)《菩萨蛮》宋·辛弃疾题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三)、《石楼诗》宋·文天祥题
晓色垂帘卷,春声叠鼓催。
长恒连草树,远水照楼台。
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
平安消息好,看到岭头梅。
余不一一,仅列上三首。  
唐代杨益,号救贫,唐僖宗时,官至朝庭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后黄巢兵起,长安陷落。为避兵祸,杨公私携御库秘籍《郭璞·葬书》等皇家专用的风水典藉逃离长安,辗转奔波,南逃至今赣州,收徒讲学,在赣州潜心研究、实践、发展,并传授堪舆秘书。达二十余年。由于杨公扬善求真,救贫扶弱,德艺双馨,因而声名鹊起,遐尔闻名,流芳千古,佳誉永驻。
赣州也就成为了中国风水的发祥地。

3、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里叙述了陋室不陋的主旨,开列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唐韩愈在《马说》中叙述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鞭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5、唐韩愈在《师说》中说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生非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荀况,后人称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劝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名篇。此列其中一段如下,温而时习之,定有裨益: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五章 《葬书》就是晋·郭璞撰的

第五章 《葬书》就是晋·郭璞撰的

 

 第一节 朔源求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因才有果。要探讨种瓜种豆的人,必须根据果来找因,即是根据瓜和豆来朔藤求根。要探明撰《葬书》的人,只有根据《葬书》本身来朔源,才有可能找出撰写《葬书》的人来。
  一、什么人才可能撰写?
  王X先生说:"从《葬书》的行文来看,不像是职业方士所作,而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手笔,其中的思想似乎也应该产生在宋朝。但此书应该是有所本的,其中所引用的《经》文,其产生年代较古,所以这其中可能融合了几代人的思想"。这话太糊涂了,职业方士难道都不是知识分子吗?或者没有知识分子做职业方士吗?"引用经文较古","融合几代人的思想"也是废话。《葬书》这部名著,不融合几代人思想,不集历代的大成,能行吗?"其中思想产生在宋朝"。是毫无历史知识。《葬书》正是给宋代的"理学思想"破坏了。请问"阴阳冲和,或者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等。唐代以上没有而宋朝才有的吗?
  《葬书》不是一部简单的经典,它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性不会亚于《周易》。《周易》的阴阳哲学若没有孔仲尼等人撰写上下经、说卦传……,没有郭璞撰《葬书》,光是伏羲氏周文王的几条杆杆,能起什么作用呢?诚然,孔仲尼和郭璞等人,没有这些杆杆也不可能撰《上下经》和《葬书》。
  《周易》的阴阳学是《葬书》乘生气的指导纲领,《葬书》乘生气是《周易》阴阳学的具体实践。没有《葬书》,《周易》只能用于卜卦。只能凭偶然象来推断事物。《葬书》才可以古代科学化为现代科学,才可以利用和改造客观自然世界来造福人们。如此重要的经典,一般知识分子能够撰写吗?
  非但是一般知识分子不能撰写,而且一般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职业方士,也不可能撰写《葬书》。像蔡元定、吴澄所谓是朱熹理学家的继承人,汉文程度也不低,可是连《葬书》的主题还弄不清楚。否则,不会如此的擅改《葬书》。把一本好好的《葬书》擅改得义理不通。因此,撰写《葬书》的人,首先就要具备丰富的风水实践经验,从《葬书》的叙文和用字(古字)方面看来,还必需具备高深的古文修养。否则,是不可能撰写《葬书》的。
  二、唐代撰写《葬书》吗?
  《四库全书·葬书提要》说:"·······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又《古今图书集成·名流列附录》载:"张燕公,唐代,曾为《葬书》作注"。杨筠松《青囊奥语》,曾文辿《天玉经序》与《葬书》议论相似。那么就说明了唐代有了《葬书》而未列入《唐志》,到宋代的《宋志》才载录郭璞《葬书》。无疑《葬书》是出之唐代或唐代以前了。
兹将唐代的地理术书籍的作家姓名及其著作列后。
  《人子须知》载:李淳风,《小卷阴阳正要》;一行禅师,《大衍历分数》;邱延翰,《理气心印》;卜则巍,《雪心赋》;杨筠松,《疑龙经》、《撼龙经》、《昼图》、《四大穴法》、《六锥赋》、《拨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一粒栗》;曾文辿 ,《心镜寻龙记》、《阴阳问答》;游潜,《游氏家传启蒙》。
  《古今图书集成·名流列传附录》载:李淳风,《阴阳正要》,张燕公,曾为《葬书》作注。一行禅师,唐代地理家。刘白头,《海底眼》(《人子须知》载为宋代人)。陈亚知,《拨砂经》。曾文辿,杨筠松徒,《阴阳问答》、《寻龙记》。范越凤,杨筠松徒,《寻龙入式歌》。厉伯绍,杨筠松徒,(应是宋真宗(998-1022时人)。刘淼,字子先,杨筠松徒传给倒杖法。叶七,杨筠松的带行人。邵庭监,杨筠松徒。赖文俊,曾文辿女婿,(《人子须知》为宋人)。曾十七,曾文辿徒。苏粹明,范越凤徒。濮都监,名应天字则巍,号昆仑子,世代居住江西,著《雪心赋》。刘雍,赖文俊徒。廖禹,字尧纯,或云万邦,宁都人,隐居金精山人,作《穴法》《鳖极金精》。(《人子须知》载有前廖禹,乐平人,后廖宁都人,俱号金精)。孙世南,宁都人,廖禹女婿。李五牙,廖禹负笈人。王应元,廖禹。赖白须,宁都人。李鸦鹊,宁都人。钟可期,宁都人。曾道立,宁都人,孙世南徒。李普照,刘雍徒。谢介,王应元徒,有说卜则巍徒。
  《四库全书》载:杨筠松,《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曾文辿,《青囊序》。何溥,《灵城精义》。赖文俊,宋人,《催官篇》。
  《李本芳传本》载,杨筠松著有《青囊奥语》、《玉尺经》、《天玉经》。曾文辿著有《天玉经序》。
  根据上述的风水界名人,李淳风(627-644左右)虽著有《小卷阴阳正要》,但他是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约665-750),著有《大衍历》,是高僧、密宗之祖,是历法家。还有一个星命家李虚中(762-813),这些人,对风水是外行,而且他们的著作,无论是内容、文章风格,都与《葬书》不吻合,不可能撰写《葬书》。对风水内行的,只有邱延翰(永微650-658时人)、杨筠松(840-910)、曾文辿(854-916)和刘白头(即刘江东(884-972)、卜则巍(南唐923-933)五人。其中卜则巍撰的《雪心赋》邱延翰撰的《理气心印》其内容是本于《葬书》,其语气、文章风格······都有异于《葬书》。唯有杨筠松的《青囊奥语》、《玉尺经》、《天玉经》、曾文辿的《天玉经序》、刘白头的《海底眼》,这些经典的内容,是本于《葬书》,乘生气,为《葬书》的具体实践纲领。
卜则巍的《雪心赋》有"唇、脐、目、尾、颡、腹为三吉三凶,和角、耳、腰、足、鼻、肋为四凶二吉"这与误释郭璞《葬书》。之"鼻颡吉昌,角目(自)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其)伤······"是一模一样。
  再者南唐(可能五代)何溥著《灵城精义》(《四库全书》有载),其卷上《形气章》,与郭璞《葬书》中论的形势似。其卷下《理气章》与郭璞《葬书》的"朱雀"相似,而且与杨筠松的《青囊奥语》和《玉尺经》其义理也有部份相同。
从上述,杨筠松、曾文辿、卜则巍、何溥四人所著作的地理术经典看来,前三者的思想理论主导是郭璞《葬书》。而其文章风格,即古文修养、文序、文词结构等都不如《葬书》。这就足以说明:一、在唐代已经有了《葬书》。二、此三人著述的地理术《经典》是唐代最优秀的地理术经典作品,若托郭璞之名撰《葬书》,除此三人之外别无他人了。
以杨曾的《青囊奥语》《天玉经序》而论,《葬书》是《青囊奥语》和《天玉经序》的主导,而《青囊奥语》和《天玉经序》是《葬书》的实施纲领。只要可能根据《葬书》来撰写《天玉经序》。而绝对不可能根据《青囊奥语》或《天玉经序》来撰写《葬书》。
因此,可以肯定,在唐代有了《葬书》,而不可能有人托郭璞之名撰写《葬书》。
  三、隋代撰写了《葬书》吗?
  朔而古,是隋代。隋代(581-618)共三十七年。其地理术书籍的作者及著作,据资料可查者仅有一人。
  《人子须知》载:隋肖吉著《葬书》六卷。《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名流列传》载:按《隋书·肖吉传》说:"······谨按《葬书》云:气王与姓相生,大吉。今黑气当冬王,与姓相生,是大吉利······卒官。著《金海》三十卷,《相经要录》一卷,《宅经》八卷,《葬书》六卷,《乐谱》十二卷,《帝王养生方》二卷,《相手版要诀》一卷,《太乙立成》一卷,并行于世"。
以《隋书·肖吉传》言及《葬书》云:"气王与姓相生大吉"之《葬书》,与璞之《葬书》内容是不同的。但不知《葬书》六卷的内容如何是无资料考究的。但郭璞《葬书》绝对不是肖吉撰写而托名郭璞,因为肖吉撰写的术数类经典是署肖吉的姓名,为什么郭璞《葬书》又不署自已的姓名而托名郭璞呢?同时也可以知道,肖吉《葬书》六卷,一定比郭璞《葬书》的一千六百余字要长得多,而且,肖吉《葬书》是论姓言,而璞《葬书》是论乘生气。因此,肖吉《葬书》也不是郭璞《葬书》。
隋前之南北朝查无风水书的著作。
  四、晋代是谁撰写《葬书》的?
  再朔而古,那就是晋朝了,据《人子须知》载:"《锦囊经》即《葬书》,晋参军河东郭璞著,宋,西山蔡公订定,元,草庐吴文正公删正。《捉脉赋》,晋·太尉长沙公鄱阳陶侃著,将葬母,失牛,遇异人指牛眠穴,位至三公,今催官说始此。"
《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纪事》载:《晋书 郭璞传》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日: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
璞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视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致天子也。帝日:出天子耶?答日,以能致天子耳。帝甚异之。
  据《古今图书集成 堪舆部名流列传附录》载:"郭璞,晋代,字景纯,著有《葬书锦囊经》;陶侃,晋代,字仕衡,著有《捉脉赋》;韩友,晋代,字景先,舒城人,是个读书人,师从伍振学习《易经》能图宅相家。"韩友仅从师学《易》会图宅相家而已,决不可撰写《葬书》。
  《辞海 P501》载:"陶侃(259-334)东晋庐江浔阳及(今江西九江)人,字士行(或作士衡)初为县吏,渐至群守,永嘉五(311),任武昌太守,率军讨杜弢,调任荆州刺吏,三年讨平杜弢,为王敦所忌,调任广州刺史,朝夕习劳,敦败,复还荆州,后苏骏祖约作乱,调军协助收复建康(今南京)升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一生精勤吏职,常勉人惜分阴,为人所称。"可见陶侃是武官、撰风水典籍《捉脉赋》,仅属形法一部份,大有未摸《葬书》的可能性,再者《捉脉赋》署名陶侃撰《葬书》为何不署自己的名撰《葬书》呢?晋代除"世人比之诸葛孔明"的陶侃外,别无撰《葬书》的人才。
郭璞呢?
  据《辞源》载:"郭璞,晋,喜(今属山西)人,字景纯,博学有高才,词赋为东晋之冠,尤妙于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真文学几为术数所掩,所著书有《尔雅注》、《山海经注》、《穆天学传注》、《楚词注》、《尔虚上林赋注》数十万言,后为王敦所杀。"
《辞海》载:"郭璞(217~324),东晋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博学古文奇字,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王敦任为纪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为敦所杀。王敦卒一追宏农太导,擅长诗赋。所作《游仙诗》对神的境界的追求,表现优生避祸的心情。词赋也较有名,所著《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集《尔雅》学的大成。今存《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方言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可考见汉晋语言的流变。另有《山海经注》、《穆天学传注》原集已佚。今传《郭宏农集》,系明人所撰。"
由此可见,郭璞非但在文学方面为东晋之冠,诚如《辞源》所说,其文学为术数(按:其实风水并非术数)所掩,风水一词,首先就是出之于《葬书》。郭璞作《尔雅》注、音、图、图赞,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而且对训诂非常精通。
  所谓"训诂",也称"训故","诂训",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用通俗话来解释的叫"训"。如《尔雅·释水》"****为澜,小波为沦"。用普通通行的话(普通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第一》,觉、晓、哲、知也"。楚谓之觉和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郭璞不仅在文学和训诂学为东晋之冠,其所作《山海经注》十八篇,内十四篇战国时作品,余《海内经》四篇,是西汉作品。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的远古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风物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综上所述,晋代撰《葬书》者,除郭璞外别无他人。

  第二节 水落石出

  《葬书》是否郭璞写的,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郭璞的情况。
  一、郭璞有撰写《葬书》的可能性
  (1)当一个人有了某些成就,尤其是特有的创造发明,一定会使用文字把它记述或加以论说:这就好比现在的发表论文,这种现象是不依任何事物的驱使,而是自发的本能。郭璞是会撰写《葬书》的。
  (2)为了自己的成就,光辉于社会,郭璞会撰写《葬书》的。
  (3)为了自己的成就,遗传给后代,或传给学徒等的继承人,郭璞也会撰写《葬书》的。
  (4)古人把地理术视为神术,皇朝一定独占,饬令郭璞撰写《葬书》收禁宫中。
  (5)郭璞也有可能向皇朝献媚撰写《葬书》。
  二、郭璞也有可能没有撰写《葬书》
  (1)视《葬书》为神术,撰了《葬书》会失秘,因而不撰《葬书》。
  (2)为王敦所杀,来不及撰写《葬书》。
  三、结论
  郭璞的第一种撰写了《葬书》的情况,应该是符合客观存在的。第二种没有撰写《葬书》的情况,应该不会产生。因为郭璞生前已经撰写和注释有了那么多的诗词。一般著书立说的工作,应该摆在首位,有暇余时间才会做注释工作。而且,相墓的书《葬书》是他本职的书。因此,在郭璞未做注释以前,早已完成了《葬书》的撰写工作。从朔古来看,自唐朝朔至东晋,即自东晋至唐末,能够撰写《葬书》的风水家,除郭璞外,别无他人。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徒蔡元定,尚且不理解郭璞《葬书》的主题"乘生气",以致误删错释郭璞《葬书》,因而《葬书》可以肯定是郭璞所撰。
  《葬书》为什么自宋如出呢?很简单,这种能出皇帝的宝书,岂能流传于民间,直至杨筠松来赣州授徒传术才窃"禁中玉函秘术"传授其徒,而至宋代泄秘民间,又为蔡元定胡删乱改,面市的《葬书》是元代吴澄删改的三篇本,其本来面貌已冤沉海底。


中国江西赣州杨益文化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赣州市南河路16号区农业局大院内
网站地图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