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八面来风

 

1、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这是因为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一种广植于中国民间根深蒂固的民俗。是中国儒家文化在藏地(包括死者葬穴或生者居所)选择方面的思想体现。中国传统的伦理和礼仪思想和现代的生态环境学使风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宝田教授认为,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它是从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其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详见本网址《著述动态》、〈晋郭璞《葬书》考〉序)。
科学史权威,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为;准科学,是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
新西兰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权威》1989年第一期里撰文说:风水是为寻找建筑的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
台湾学者认定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的关系学。
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印象》一书中,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2、赣州,江西南大门,赣江之上游,在章、贡两江合流处。是京九铁路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无论东赴福建省厦门,或南去广东省广州市,汽车仅一天之程。古代是内地通岭南的古驿道的重要必经之地。
赣州,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
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前)建县制,西晋至民国初年,历代在此设置过郡、州、路、道、府治。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设城,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属豫章郡,豫章属吴。赣州古时曾名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4年)改为赣州。
赣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学家、名人志士、英雄豪杰,如苏轼、孟浩然、黄庭坚、辛弃疾、朱熹、文天祥等都在赣州留下了千古绝唱和不朽文章。有诗为证:
(一)、《郁孤台》宋·苏轼题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游。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二、)《菩萨蛮》宋·辛弃疾题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三)、《石楼诗》宋·文天祥题
晓色垂帘卷,春声叠鼓催。
长恒连草树,远水照楼台。
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
平安消息好,看到岭头梅。
余不一一,仅列上三首。  
唐代杨益,号救贫,唐僖宗时,官至朝庭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后黄巢兵起,长安陷落。为避兵祸,杨公私携御库秘籍《郭璞·葬书》等皇家专用的风水典藉逃离长安,辗转奔波,南逃至今赣州,收徒讲学,在赣州潜心研究、实践、发展,并传授堪舆秘书。达二十余年。由于杨公扬善求真,救贫扶弱,德艺双馨,因而声名鹊起,遐尔闻名,流芳千古,佳誉永驻。
赣州也就成为了中国风水的发祥地。

3、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里叙述了陋室不陋的主旨,开列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唐韩愈在《马说》中叙述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鞭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5、唐韩愈在《师说》中说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生非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荀况,后人称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劝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名篇。此列其中一段如下,温而时习之,定有裨益: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访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李定信老人

抗战烽火中的赣州

----访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李定信老人

2005年,全国各地都在举行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当年抗日烽火燃烧到神州大地的画面,当年地处江西南大门的赣南人民是如何与日本鬼子展开殊死搏斗?带着这个问题,四月暮春一日,记者走访了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李定信老人,当年他亲自参加了围歼日寇的战役。李定信,今年84岁,但身体硬朗,腰板挺直,走路步子稳健,听说记者的来意后,他点燃一支香烟,沉思良久,思绪把他带进60年前的风雨抗战历程。
  李定信对记者说道,“七·七”事变不久,当年赣州有志青年群起激愤,成立了抗敌后援会,赣县中学陈英才老师立即响应,召集了南三片(即赣县韩坊、大埠、王母渡等地)的知识青年,组织了暑期宣传队,在赣县王母渡的石林山排演宣传节目,义务赴赣县各地进行抗敌宣传。
  当记者问起赣州是否遭受日军的铁蹄践踏呢?李定信肯定地说,日军的铁爪所到之处人民受难。想起往事,李定信语气沉重地说,你们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当年赣州市区屡遭日军飞机轰炸之事。  “1938年二三月间,赣州城(前为赣县赣州镇)南门城墙上的午炮(当时尚未装汽笛,午炮是以中午12时较时钟的信号炮)常不当时地响起来了,这就是当时的空袭警报号令,全城的民众都纷纷向郊区躲避,特别是建春门的浮桥,挤满了人群, 有一天我也随着人流,好不容易走过浮桥,躲在东河岸边的大树下,不久三架日机临空盘旋,继则一阵轰隆隆的炸弹声震天动地,事后我到被炸的机场观看,日军炸毁我们二架飞机 ,炸毁机场东南近郊民房数栋,伤居民30余人;在大树下的一间民房内的水缸旁, 一个母亲抱着小孩倒在血泊中。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在赣州欠下的第一笔血债。此为日军轰炸赣州之始。”李定信说到这儿, 老泪盈眶。他伸出手比划着说,1939年3月日军侵占南昌后,派飞机侵扰轰炸赣州更为频繁。尤为惨重的是1942年1月15日,日机28架侵入赣州市区上空,狂轰滥炸商业繁华区,主要商业街道阳明路、中正路(今解放路)、华兴街、建国路等,顿时变成一片焦土,炸死居民200余人,伤300余人,炸毁房屋1000余栋。 
  “当年你身为军人面对民族灾难之际,在与日军正面对抗时怕不怕死呢?”“哈哈,只要有爱国心的军人就不会怕死的,宁愿死在抗日疆场上,也不作贪生怕死的人!”李定信向记者介绍了当年他们与当地群众一起奋力歼击日军的史实。
  当年,在赣州乡土活跃一支赣县抗日游击教导大队,1944年冬,李定信时任黄埔军校三分校少校筑城教官,因赣州沦陷,回王母渡探亲,途经赣县县政府临时所在地——大埠,遇赣县国民兵团副团长陈天赋(原同事)留宿一宵,谈及日军侵华之恨,让李定信动起回家乡抗日的念头,后被委派为赣县抗日游击教导大队少校大队附兼第二中队第二副大队长 。他与部下驻扎在峰山井前李屋,主要任务是担任牛轭岽山至桃江与江口江合流外的防务,本大队的人员虽有四百人左右,但只有二百余条汉阳造的旧步枪和手榴弹,作战能力非常薄弱。有一天。据侦察兵报告,日军在沙石埠逢圩日,常有日本兵三四人来沙石埠骚扰百姓,并常呆在一个茶店喝茶,我听后就指派了二中队的勇敢士兵彭瑞龙等三人,躲在一个茶店楼上伺机用手榴弹炸鬼子,结果丢下去的手榴弹全不爆炸。
  李定信老人说到这儿,深有体会地说,日军作为一个小国竟骑在中华大国头上无恶不作,就是我们当时的国力虚弱呀,落后就要挨打!
  李定信慷慨激昂地说对记者说,作为中华儿女在国难当头时,是满腔热血,奋勇上战场的。记得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是有一天接到情报说,驻扎在水南黄金一带的的日本兵伙同赖绍棠的匪军经常由五里亭渡江过来奸淫妇女和抢民财,我整编了一个突击排,三十余人,每人一条汉阳造步枪,由高显培任突击排长,希望在五里亭一带打击少数来抢民财的鬼子,行至楼梯岭,我尖兵班恰遇敌军三四十人,当即与之交战, 我们占领了沙石车站,向楼梯岭至沙石车站之间的公路桥,构成一道火网,给鬼子以阻击,迫使其苍皇逃回顾黄金驻地,从此以后日军再也怕到这带避免骚扰民众。
 “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1945年6月,日军进行撤退前的疯狂破坏,肆意烧杀抢掠,纵火烧毁南河、西河、东河3座浮桥及附近民房,烧毁市区主要街道,破坏机场、公路。16日日军全部撤退。17日国民党108师324团进入赣州。日军侵占赣州5个多月,惨无人道杀害181人,另有98人失踪,623人被打伤,房屋被烧毁1857栋,牲畜被抢掠12931头,损失财物200亿元(当时币值)。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日军投降之时, 李定信率部也参加了接收赣州城的工作。他说,他率领部下由峰山出发,经沙石圩由七树湾李屋渡章江,经黄金机场,由镇南门进城, 至标准钟时,接到命令率部下驻扎在天王寺维持东门(百胜门)至西津门东北大片的治安工作。  弹指一挥间,六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李定信24岁,他感慨地说,转瞬我成耄耋老人了。 当与记者谈及时下 日本少数军国主义分子颠倒历史事实,为当年日军侵华涂脂抹粉的现实,往事涌上心头,他愤恨地说,想当年日军侵华后实行“三光”政策,无恶不作,铁证如山。我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耳闻目睹了日军的侵华暴行, 在民族灾难紧要关头,国共为了民族的利益,携手并进,率领全国各族人民抵抗日军侵略,保家卫国,八年抗战,众志从城,才迎来抗战胜利。
  如今,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其徒子徒孙企图重演日军践踏邻国国土的美梦,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海峡两岸人民盼望统一,只有中国强大了,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
  走出李定信老人家中,记者心想,对日军侵略赣州的这段历史我们作为赣州的后人不能淡忘,记得有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所以速作此文,谨以悼念在抗战烽火中与日军抗争的死难同胞!

中国江西赣州杨益文化开发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赣州市南河路16号区农业局大院内
网站地图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